凤凰网特评|中国男篮复兴之路上的两大功臣:郭士强与姚明
撰文 | 何鹏楠(CBA资深评论员)
以1分之差与冠军失之交臂,这支中国男篮虽获亚军却远超预期。赛前业内普遍预测球队上限是四强,能站上领奖台已属超额完成任务。
过往国际赛场的低迷表现影响了赛前判断,但本届赛事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。
主帅郭士强承受着外界诸多质疑,特别是对其2009年首次执教的失败经历。然而专业圈层内,他的执教能力与选人眼光始终备受推崇。
12人名单公布时,关于阵容强度的争议不断。但客观而言,这支队伍集结了当下国内最符合现代篮球要求的复合型人才——不仅考量技术指标,更注重战术执行力、球商与精神属性。
赵嘉义与李祥波的入选引发讨论,但他们在CBA赛季中的位置表现足以支撑选择。诸如高诗岩替代徐杰的决策,最终通过实战验证了合理性。
赵继伟的落选或许源于战术适配性考量。面对韩国、新西兰等劲旅的高强度对抗,其技术特点确实存在局限性。
所谓"对手未派主力"的说法值得商榷。这支中国男篮同样缺少曾凡博、杨瀚森等核心,充其量算1.5队阵容。
亚洲对手方面,韩国仅缺归化球员罗健儿,日本缺席河村勇辉后战力大减。渡边雄太状态暴跌,所谓"最强日本队"从未完整集结。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同样以二线阵容出战。
放眼亚洲篮坛,当前中国男篮已建立明显优势。待海外球员归队,未来两年有望形成断层领先。霍楠预言的"人才井喷期"正在成为现实。
姚明推行的体教融合政策成效显著。王俊杰从耐高联赛到NCAA的成长轨迹,曾凡博通过雏鹰计划登陆NBA,都是最佳例证。郇斯楠、张博源等新星正在海外联赛蓄力。
与世纪初相比,如今中国篮球人才储备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。虽暂未出现姚明式的划时代巨星,但整体潜力令人振奋。
2019年世界杯至2023年亚运会的低谷,更多源于教练团队问题而非实力差距。郭士强上任后,球队精神面貌与战术素养焕然一新。
球迷文化的南北对立犹如当年中超格局,但这种现象恰恰证明篮球热度。当辽宁与广东球迷停止争论,才是真正的危机。
展望世界杯预选赛,在现有发展轨迹下,中国男篮锁定参赛资格几无悬念。关键取决于分组形势与海外球员的竞技状态。
只要保持现有执教团队稳定,未来两年战绩持续攀升可期。郭士强培养新人的能力,将为球队注入持久活力。
国家队佳绩将反哺CBA联赛。胡明轩、胡金秋等球员通过国际赛场证明价值,王俊杰等新锐带来的关注度,都将提升联赛影响力。熬夜观赛的新增球迷群体,正是联赛发展的潜在基础。